丹徒大部分区域都属于茅山革命老区。长期以来丹徒区各级党政组织把加快老区发展、富裕老区群众作为自己的首要政治责任,努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致富途径,使过去贫穷落后的老区变成了美丽富裕的新农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的指示指引下,丹徒农村广大干群在区委、区政府坚强有力领导下,突出生态优先,错位思考,特色发展,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历史上从未有的成就。丹徒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十八大以来丹徒农民的收入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丹徒茅山革命老区农民的住房,从过去低矮的草房,到改革开放后的空斗平房,再到现在的“将军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不断投入,互联网、污水管网、自来水管网、煤气管网、公路网等已经在老区农村实现全覆盖,如今老区的村落都蜕变成一个个环境优美、整洁如画的村庄,成了城里人向往的地方。由于农业生产12年连续增收,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丹徒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老区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创业及就业机会,农民自主创业及外出务工的收入都增加了,国家不仅免除了农业税和各项费用,还发放种植补贴、综合补贴、秸秆禁烧补贴等各种涉农补贴,直接增加了老区农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末的13249元到2017年20567元,五年间增加了7318元,平均每年增长11.5 %,增幅很是可观, 与我区的GDP增幅基本同步,且增幅逐年收窄。(具体情况见下表)。
十八大以来丹徒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结构及变化情况
|
2012年 |
2017年 |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实绩(元) |
增幅(%) |
占比 (%) |
实绩(元) |
增幅(%) |
占比(%) |
13249 |
13.2 |
100 |
20567 |
8.5 |
100 |
其中:工资性收入 |
8827 |
10.2 |
66.6 |
12706 |
8 |
61.8 |
经营性收入 |
2513 |
7.4 |
18.9 |
4405 |
7 |
21.4 |
财产性收入 |
259 |
4.2 |
2 |
863 |
12.6 |
4.2 |
转移性收入 |
1650 |
30.9 |
12.5 |
2593 |
11.9 |
12.6 |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依然是我区农民收入来源的主体,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也充分体现我老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自主经营收入的比重高了,体现当代农民自主创业的意识明显增强,财产性收入主要来自利息和出租房等的收入,直接体现老区的农民有多余的钱去储存,去投资,然后再收益。我区农民收入结构趋向多元化。
随着收入提高,一方面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长,老区人民的生活得以彻底改变,现在的农村,电视机、空调、电冰箱、微波炉、热水器几乎家家都有,已经成为生活必须品,不足为奇,更别说电话座机和手机了。到2017年末,我区五十户常住农村居民调查中电视机、空调、电冰箱、手机的拥有量分别是 92台、93台、56台、124部,并且百分之九十的家庭都不止拥有一台(部),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3台、26台、4台、26部。五十户中汽车的拥有量为13辆, 摩托车、电动车的拥有量分别是18辆、60辆,而十八大初的2012年末汽车的拥有量只有2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也进入千家万户,五十户调查中有95 %家里装有宽带网,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及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从消费结构看人们的生活也发生重大变化,2012年末,丹徒区农村人均消费只有9921元,而2017年末我区农村消费人均达到14938元,在消费中衣食住行等四大项消费占总消费量的62.9%,比2012年占比减少了2.8个点,而医疗保健支出占比达17.9%,占比却比2012年末提高了2.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区农民在温饱无忧的情况下已经向更高的精神需求迈进;此外,随着村村通公路政策的实施,现在的村与村之间全是宽敞的水泥路,彻底告别那泥泞的土路及沙石路。老区人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十八大期间丹徒农村脱贫的有 1219户,到2019年,在提高脱贫标准(8000元/人)的基础上力争让建档立卡1680低收入户全部脱贫,争取一个不漏的全部达小康。此外,农村环境变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省级全区建成康居乡村1个、特色田园乡村3个、美丽乡村10个。全区164个规划发展村,到2018年底通过集中污水处理和分散式污水处理,实现农村污水处理全覆盖。全区所有农村自然村垃圾全部实行了“村收集、镇运转、区处理”的集中收集处理管理模式,彻底告别了以前农村脏乱差的面貌。
二、主要举措
1、两轮达标。
十八大期间,丹徒区委区政府严格落实省市有关百村万户双达标及百村万户达新标的两轮强村富民的达标政策,五年间共脱贫的经济薄弱村有30个,脱贫的贫困户1219户。2016年,脱贫的标准由原来的人均6000元提高到人均8000元。丹徒区通过选派优秀干部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第一书记”和各村村书记一起蹲点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根据各村的情况,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原则,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综合施策,找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讲究实效,不仅年度要达标,还要长远达标。在工作中处理好发展物业经济与发展产业、发展合作社与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公益事业与发展产业经济、强村与富民、依靠与自强、“第一书记”与原班子、出成果与出经验的关系。同时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工作联络机制和工作的动态推动机制,尽快拿出具体帮扶方案。挖掘各村潜力、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建购标准化厂房、门面房,置换商业用房,发展高效农业等多种方式全面启动“双达标”行动,强势推进经济薄弱村和贫困家庭收入的“双达标”行动。
2、完善了以农村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十八大以来全区共新建农村公路172公里、改造提档升级农村公路320公里,老区所有自然村均实现了村村通。为了给现代农业发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到2017的底,全区88个农村的行政村已经全部完成信息社建设任务,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全覆盖,全区共建成标准站78个,示范站10个,区中心站1个,全部过到运营要求,形成了3个层次的信息进村入户发展模式,标志着丹徒区“互联网+”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
3、加大的征地拆迁农户的失地保障的范围及标准。
十八大期间,我区处在镇江市经济发展圈内,随着退城进区政策的实施,大量的企业搬迁到我区,拆迁安置失地农民也成我区一项重要的工作,我区财政人社部门严格按照全市标准兑现失地农民的费用。随着政府对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居民家庭转移净收入也持续增长。从2015年七月份开始起,我区对2012年前土地征用的对象调高发放的标准,惠及全区18000多人,直接财政支出每月多支出40多万元,这在全市是第一家执行这样的标准,也是我区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幅一直维持在百分之十二左右增幅的原因之一。
4、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成了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
十八大时期,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设施造就了好的农产品,上党的茶叶和黄桃,世业的草莓都打出产业品牌。2016中国-丹徒旅游文化节”在上党拉开帷幕,长山薰衣草庄园正式开园运营、中国米芾书法公园成功入选江苏省十大新景区。世业音乐节、开心农场、江心野菜节、柑橘节、荣炳的油菜花节、宝堰的美食节、上党明道农业生态观光园等也成功运营的同时,新增了海兴生态农业生态等观光园。全区农业休闲观光人数达180万人次,总收入3.6亿元左右,从业人数达5360人,带动农户3260户。
5、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过去的丹徒区农村经济主要是农业种植业,一年两季的收入微乎其微,十八大期间对农村基础设施及农业的投入,使服务业得到的长足的发展,给老区的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及创业机会,那种靠种几亩地生存的家庭几乎没有了,大多数劳动力就地打工取得收入,种地只是副业了。不少的农村已经出现种几十亩及上百亩的种粮大户,实施机械化的耕作,成为新型的职业农民。高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带动了运输、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第一、三产业形成紧密的融合,催生出一些颇具特色的小镇经济,老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得到根本的改变。
三、下一步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度迈向高质量,作为身处苏南发达地区的老区,丹徒农民收入增长趋势也发生了变化:一是增长速度不再继续领跑镇江。这是因为随着镇江全市经济发展趋于均衡,各地农民收入增幅逐步接近,丹徒区如果没有过人之处将很难继续高于其他辖市区;二是随着丹徒区征地拆迁总量逐年下降,进入失地农民低保的人数将很难像前几年那样高速增长,而且农民从征地拆迁中获得的补偿收入也会下降;三是丹徒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工资性收入占比较高,这种收入结构导致增长的稳定性较差,增长预期不确定;四是丹徒农民通过自主创业获得的收入在总收入中微乎其微,大多依赖建筑房地产打工、工业企业务工作为主要收入,现在房地产发展已经出现拐点,一旦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出现波动,不仅收入增长困难,甚至出现下降现象。因此我们建议:一、鼓励引导农民自主创业。我区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发达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应该利用好当前倡导全民创业的好时机积极引导农民自主经营创业,在资金、技术上给于必要的帮助。二、发挥丹徒是镇江南京甚至上海的后花园优势,发展都市农业、休闲产业、民宿和健康养生产业。丹徒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便利,距离上海南京等城市都不远,发展一日游,休闲度假等市场前景广阔。三、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当前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指导,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总抓手,要着眼发展全局,明确目标和导向,立足实际,设置抓手和载体,加强要素集聚,推动力量整合,高质量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四、发挥槐荫非遗、宝堰红色文化、高桥雪地靴之乡的优势,建设特色小镇,在一、二、三产与美丽乡村融合中富裕农民。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特色文化,做大做强旅游精品,以此带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做强特色小镇经济。五、壮大丹徒区域支柱产业,鼓励农民自办、合办小型配套企业增加收入。利用我区现有的五金电子笔刷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更新,完成产品的升级换代,做好配套企业产品的供给。
(撰稿人:胡素梅 审稿人:鲍玉荣)